慈悲

以前我不清楚什麼是真正修行,總以為一個人修行的成就是他的慈悲表現。所以我心裏有一大堆的「相」來為慈悲這件事下定義,同時也以為慈悲就等於布施,而我所了解的布施與一般世俗的定義一樣,以為布施就是去行善做好事、去濟世助人…。一切修行的成就都是以對「眾生」有所作為才算數,所謂「眾生」當然也就是除了我自己以外的所有世人。所以我的修行完全是以「我為眾生做了什麼」來界定,心裏充滿了使命感,心心念念都是慈悲,都是想著如何做好事、如何幫助別人。因此,看到了那些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的人,就認為他們是自私的、錯誤的。

金剛經是修行人必讀的重要經典。剛開始時唸了又唸,都不知道它在說什麼。還好這幾年下來經過師父的耐心指導,漸漸對它的內容清楚了些。當我看到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又讀到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等等,後來又讀到不少其他類似的文字,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對所謂「相」的定義。

我發現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皆與「相」息息相關,而我們卻一直被「相」拖得團團轉,並且將這些「假相」都變成自己的「真相」,我沈醉其中,而且毫無覺知。直到後來我懂了「菩薩不住相布施」的意義,才更加清楚一般世俗的有「相」布施與佛所教的完全背道而馳。

這一連串的認識把我以前所認知的慈悲與布施的觀念完全推翻。起初有些手足無措,再加上長久以來的習氣及認知還沒有完全消失,心裏難免衝突矛盾,有時甚至很沮喪地覺得自己修得一無是處。還好,在那同時,我已經開始實修老師教我們的「警覺」了。

「警覺」是純淨觀照的起點,不僅一開始就不能著相,而且無所求、無所得。在這過程中,我的一些己見、執著、習性…逐漸淡化消失,才慢慢地明白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的真諦,但是這件事可真是「知不易,行更難」,原來佛所說的「布施」竟是指在般若觀照下,我們的煩惱、分別心、思維妄想自動消失了。

般若觀照即是「布施」,而我們自己的這些煩惱、分別心、妄想…,才是我們真正的「眾生」,原來眾生就是我,我就是眾生,這「眾生」與我們身外的世人毫無關係。修行是心內行,是往內修。對自己慈悲就是對眾生慈悲,這個「慈悲」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一切,如實地觀照自己的愛憎長短。所以把自己照顧好了,眾生也就被照顧了。在金剛般若觀照之下,這不是自私,而是自律、自觀、自在。在這當下,只有純淨的觀察,不下定義,不貼標籤,不批判。

我現在明白,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慈悲。


本文張貼於 2003 年 11 月 29 日 Saturday am 1:21 歸檔於 心得 2003. 您可透過 RSS 2.0 追蹤此文的迴響. 目前暫時不接受迴響, 但您可從您的網站 trackback.

迴響暫時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