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

以前我不清楚什么是真正修行,总以为一个人修行的成就是他的慈悲表现。所以我心里有一大堆的“相”来为慈悲这件事下定义,同时也以为慈悲就等于布施,而我所了解的布施与一般世俗的定义一样,以为布施就是去行善做好事、去济世助人…。一切修行的成就都是以对“众生”有所作为才算数,所谓“众生”当然也就是除了我自己以外的所有世人。所以我的修行完全是以“我为众生做了什么”来界定,心里充满了使命感,心心念念都是慈悲,都是想着如何做好事、如何帮助别人。因此,看到了那些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人,就认为他们是自私的、错误的。

金刚经是修行人必读的重要经典。刚开始时念了又念,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。还好这几年下来经过师父的耐心指导,渐渐对它的内容清楚了些。当我看到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,又读到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”等等,后来又读到不少其他类似的文字,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对所谓“相”的定义。

我发现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皆与“相”息息相关,而我们却一直被“相”拖得团团转,并且将这些“假相”都变成自己的“真相”,我沉醉其中,而且毫无觉知。直到后来我懂了“菩萨不住相布施”的意义,才更加清楚一般世俗的有“相”布施与佛所教的完全背道而驰。

这一连串的认识把我以前所认知的慈悲与布施的观念完全推翻。起初有些手足无措,再加上长久以来的习气及认知还没有完全消失,心里难免冲突矛盾,有时甚至很沮丧地觉得自己修得一无是处。还好,在那同时,我已经开始实修老师教我们的“警觉”了。

“警觉”是纯净观照的起点,不仅一开始就不能着相,而且无所求、无所得。在这过程中,我的一些己见、执着、习性…逐渐淡化消失,才慢慢地明白“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”的真谛,但是这件事可真是“知不易,行更难”,原来佛所说的“布施”竟是指在般若观照下,我们的烦恼、分别心、思维妄想自动消失了。

般若观照即是“布施”,而我们自己的这些烦恼、分别心、妄想…,才是我们真正的“众生”,原来众生就是我,我就是众生,这“众生”与我们身外的世人毫无关系。修行是心内行,是往内修。对自己慈悲就是对众生慈悲,这个“慈悲”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一切,如实地观照自己的爱憎长短。所以把自己照顾好了,众生也就被照顾了。在金刚般若观照之下,这不是自私,而是自律、自观、自在。在这当下,只有纯净的观察,不下定义,不贴标签,不批判。

我现在明白,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慈悲。

本文张贴于 2003 年 11 月 29 日 Saturday 12:57 pm 归档于 修行心得, 心得 2003. 您可透过 RSS 2.0 追踪此文的回响. 目前暂时不接受回响, 但您可从您的网站 trackback.

回响暂时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