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凡晰
每一次見到老師,他總是諄諄善誘、苦口婆心地一再告誡我們:「每天至少要能做到一小時的『帶著警覺走路』;走得愈勤,就會有更多的突破。」這句話已如雷貫耳多年。
談到走路,大家都知道走路對身體有益,尤其常言道:「飯後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」所以,我認為走路只有好處而且也不是件難事。於是在去年(2003)冬季,老師到我們華府來時,聽完老師的教誨後,回家雖已午夜十二點,我起個勁兒,在自家客廳裡繞著圈走路,走了一個小時並沒有什麼特別感覺,倒是次日起床,覺得頸子好似扭到了;再去請教老師,老師告訴我:「走路放輕鬆,眼睛看著離自己三、四步的地面。最好打赤腳,好讓地毯的毛直接接觸你的腳底。」就這樣,我又回去走路。這回好多了,我真的可以覺察到腳底在地毯上的磨擦感,但是這種覺察還是會不時地被自己的思緒打斷。
老師又勤勉我們,告知我們這種覺察的中斷,沒有關係。只要不斷地發現自己的警覺不在,其實這一刻你已找回警覺並且再次與它同在。只要不氣餒,經過長期的走路,日子久了,警覺的時間就會漸漸拉長,當然最終的目標是連續的警覺(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警覺)。至於走路的地方,並不限於自家的小客廳,可以到郊外與大自然擁抱,但別忘了!要警覺來自足底的感覺。
經過多個月的走路,走路的確使我寧靜許多。以前我曾嘗試著去打坐,可是自己的思緒總是像脫韁的野馬,無法靜下來,但是我現在卻可在走路中進入這種「打坐的真空寧靜感」。有時候甚至在工作時,坐在辦公桌前忙著做事,偶而從腳底傳上來一種特殊的訊息,提醒了我,此刻我沒有與自己同在。更奇妙的是:同樣是走路,我們的同修們卻各自有不同的反應。
我們都知道修行的路是漫長的、不易的,但我深信唯有「與自己同在」的帶著警覺走路,才能訓練我們做到心靜如水,使我們的情緒不易受外界的人、事、物所激盪而起伏不已,也唯有這種「帶著警覺的走路」才能讓我們真正做到「如是觀照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