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自己在一起

作者:東林

如果問一個人:「你會走路嗎?」,大部分的回答是肯定的,甚至被問的人會覺得這樣的問題有些奇怪,誰不會走路呢?如果換個問法來問,「你了解走路嗎?」,可能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回答得出來。

走路,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的是「舉足輕重」的角色,也是每個人自娘胎出生後,首先必須面對的幾個重大考驗之一。我們大部分人都忘了當初自己是如何學習走路的,只能從其他孩童的身上依稀見到,從匍伏爬行、四肢並用,到一步步蹣跚前進,再到立穩腳跟,不知要跌倒多少次,其中的成長跨度相當大。但是,一旦學會了走路的形式之後,我們就很少將注意力再擺在足下了。

記得第一次聽到老師說「修行」就是修「走路」時,直覺這個說法相當有趣,並很有震撼力。生活中每天需要走路,但誰會想到以走路來修行?在中文的意思中,「行」原本就是「走路」。此外,佛經中多處提及「經行」、「舉足下足」、「足下」,都是強調走路的重要性,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修行的要訣了,只是很少人用這個角度來理解。

經由老師的引導,我開始「重新走路」。剛開始時,我走得很慢,努力地將注意力放在腳底,所以動作有些僵硬、不自然;同時,發現腦中念頭不斷升起,走起來很不平靜。這一段時間,我無法體會走路有多重要,也沒安排很多時間走路。然而,腦海中一直有個印象出來,就是老師不斷的強調走路,再加上同修彼此激勵,我開始找機會走路,隨著時間的累積,走路竟慢慢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
兩年來,在走路「無作妙力」之下,我發覺自己有微妙的改變,原本個性急進的我,遇事變得較能從容以對,旺盛活躍的腦中念頭開始慢慢安靜下來,處理事情的效率增加,身體也逐漸學會放鬆,最重要的是,我覺得和自己更接近了。我體認到,走路是一種連結,在外表上,走路是人類身體與大地的接觸;而在內涵裡,走路讓我們寧靜,朝向內心的世界,每一步都是回歸。

在走路的過程中,我也發覺身體其實是非常「活」的,隨時都在散發訊息,但是當我們不斷被外境縈繞時,身體散發出的所有訊息幾乎都被忽略了。我們的身體隨時有各種癢、麻、跳動、轉、振動及其他各種豐富的感覺,但是因為我們忙著外界紛紛擾擾的事務、忙著不斷回應各種要求,這些感覺都很少被感受到。

有一個真實的小例子可以拿來當作參考︰「有一次,我和朋友開著一輛有天窗的吉普車,從高速公路下交流道之後,突然聽到車上收音機的音樂,其實,這音樂一直都在那裡,只是在高速公路時,車外風響大過於音樂,所以我們一直沒聽到,一旦下了高速公路,車速放慢,風響停下來,音樂就「呈現」出來了。」我們的心受外境所染,就像風響蓋過音樂一般,一直忙著「向外」的結果是「內在的世界」被忽略。走路就是幫助我們重新將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,讓自己慢下來、靜下來,減少消耗能量在跟隨外境旋轉流浪,讓自己有機會進入內在世界。

現在每天清晨,當我在湖畔公園,一步一步往前邁進,內在是平和喜悅的,我嚐到走路的滋味,那是我一天之中最珍貴的一段時光。

本文張貼於 2004 年 11 月 22 日 Monday pm 6:56 歸檔於 心得 2004. 您可透過 RSS 2.0 追蹤此文的迴響. 目前暫時不接受迴響, 但您可從您的網站 trackback.

迴響暫時關閉